当地时间3月4日,德国总理朔尔茨对美国进行工作访问,在与美国总统拜登的会晤当中,两个人对于当前因被美国知名调查记者西摩·赫什曝光而沸沸扬扬的“北溪”天然气管道被炸一事却只字未提。分析人士指出,面对“北溪”疑云,一个傲慢强硬;一个有苦难言,这不得不说是当下欧洲所处困局的一个缩影。
△美国网友推特帖文截图
美国欠欧洲一个说法
2022年9月,波罗的海海底向德国输送俄罗斯天然气的两条“北溪”管道在系列爆炸中受损,致使甲烷气体大量泄漏。由德国、丹麦和瑞典三国联合对此展开近五个月调查后,除确认管道确系人为破坏外,尚未锁定责任方。上个月,美国普利策奖得主赫什经过深入调查取证后,公布其调查结果:“北溪”管道被炸事件是由美国政客主导,挪威具体实施的。消息曝光后,美国政府极力否认赫什的说法,西方主流媒体集体沉默。令人费解的是事件受害方欧洲国家也无动于衷,甚至同美国保持了相同步调。
△“北溪”管道被炸区域示意图(图片来源:社交媒体)
现年67岁的欧洲议会议员米克·华莱士在接受总台专访时对相关事件一针见血地指出,正是由于背后有美国的参与,欧洲领导人选择了沉默。
欧洲议会议员 米克·华莱士: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曾说,我们需要对该事件开展恰当的调查,我们需要将罪魁祸首绳之以法。但突然之间,她安静了下来。现如今,欧洲领导人不愿意去调查真相了,因为很显然,他们怀疑美国人参与其中。
“北溪”管道被破坏后,2022年9月30日,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曾明确表示,“这件事也算是一个巨大的机会”,有助于欧洲“一次性彻底摆脱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”。分析指出,“北溪”管道被炸事件的最大输家是俄罗斯和德国,欧洲在能源、经济、安全等诸多领域遭受打击,被迫加深对美国的依赖,更让俄罗斯失去了一个与欧洲谈判的筹码,而美国成了唯一、直接受益方。
此外,对于美国成为破坏事件最大受益方,瑞典跨国和平与未来研究基金会创始人奥贝里对总台记者表示,炸毁“北溪”管道是一种针对欧洲的“经济恐怖主义”。
瑞典跨国和平与未来研究基金会创始人 奥贝里:这不是任何国家都能做到的,这当然是美国干的。他们摧毁“北溪”管道能获利。首先,这么做能切断与俄罗斯的联系,这是他们政策的一部分。其次,美国现在可以向欧洲出售天然气,据我所知,售价比本土高出3到4倍,所以美国欺骗并剥削了他的欧洲“朋友”,这是一种“经济恐怖主义”,这是针对朋友和盟友的“经济战”。
美国欠欧洲的可不仅是一个说法
除了遭受“北溪”管道被炸造成的多重破坏性影响,俄乌冲突升级一年多以来,欧洲还被美国裹挟对俄罗斯实施多轮能源制裁。然而,制裁并未取得预想中的效果,反而令欧洲国家陷入能源短缺、物价高企的困局。这早已不是美国给个说法就能了解的事情。
法国智库学者帕特里夏·拉隆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欧洲人不得不去很远的地方又花高价把俄罗斯的天然气买回来。
法国智库学者 帕特里夏·拉隆德:目前,欧盟对俄罗斯的这些制裁措施并没有起到什么好效果,我们可以说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。因为俄罗斯将天然气卖到了其他地方,而我们又花高价买回来,这样的局势真的让人很无奈。
另外,英国《金融时报》去年底报道的一组数据不啻在给欧洲打脸:欧洲正从俄罗斯进口创纪录数量的海运天然气,去年1月至10月,欧洲通过大型油轮运输的俄罗斯液化天然气进口较2021年同期增长超过40%。这充分说明,欧洲无法完全摆脱对俄的能源依赖。
△英国《金融时报》报道截图
两周前,全球高规格安全政策论坛,也被誉为观察欧美关系走向“风向标”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举行,有意思的是,俄罗斯的缺席和“北溪”管道被炸在西方与会政客眼里“选择性失明”,无人问津。
虽然欧洲政客噤若寒蝉、畏首畏尾,但是欧洲民众却是眼里不揉沙子。欧洲多地民众爆发了大规模示威游行。据报道,最大规模的抗议发生在德国拉姆施泰因空军基地附近,该基地是美国驻欧洲空军总部所在地。
△美驻欧空军总部外抗议示威人群及要求美军撤离的标语(图片来源:路透社)
参加了抗议示威的德国联邦议院前基民盟议员于尔根·托登霍夫认为,如果赫什的报道属实,这将导致北约的终结。
德国联邦议院前基民盟议员 于尔根·托登霍夫:西摩·赫什是一名非常厉害的记者,如果他说的是真的,那么这意味着美国对德国犯下了战争罪和恐怖行径,这将是德美友谊的终点,也是北约的终结。
美国前国务卿亨利·基辛格有一句名言:“做美国的敌人是危险的,做美国的盟友是致命的。”相信欧洲人对这句话会深有体会。
监制丨姜秋镝
记者丨梁弢 郑治 郝晓丽 白洁 余鹏